<旅遊業務領隊庶務:第3次帶團走浸水營古道1日—健行跨越中央山脈南端> by KristKang 2021/01/27(三)

浸水營古道走了4次,上個月1/27(三)第3次帶團走浸水營古道,從海拔1450公尺,由西邊屏東,橫越中央山脈南端,走向東邊的姑仔崙吊橋,海拔200公尺,緩坡向下,走了15.9公里多,有點挑戰的帶團之旅。

那天早上到高雄左營高鐵4F集合出發,搭車前往浸水營古道,中間兩個小時,團員精神都還蠻不錯,出團前再次閱讀台灣古道踏勘先驅楊南郡的著作《浸水營古道: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》,拜讀台灣登山界的傳奇人物的著作,還有閱讀相關的資料...。

在車上講解給團員:「古道原長47公里,西起屏東枋寮到台東大武,有原住民、荷治、清朝、日治、國民政府各個時代的人們走過的故事,西側古道已變為道路、軍用道路...,過去胡適的父親胡鐵花也曾擔任台東地方官,這條路程成為官道,此前的名字是三條崙古道,不叫浸水營古道...曾經是牽牛掛...」
團員也有喜歡人文歷史的,出團前也有閱讀古道專家楊南郡的著作,也許他們想要更深度地了解這個區域的過去。每個人的興趣皆有差異,有的只想安靜走步道,有的簡單說一下重點即可,有的好奇寶寶會問植物、地質、動物等...。

到「聖蹟亭、與解說員會合,再到歸崇派出所登記入山,路過歸化門遺址、力里勇士雕像等,前往浸水營古道西側的大漢山23.5Km入口處,發鹽糖、香蕉、水、飯糰等,拍團體照留念,開始那天正式步行。
全世界的蕨類約一萬種,3~4億年前恐龍時代就有蕨類,曾經是陸生植物的主角,是地球最早出現的維管束植物,直到2億年前種子植物出現,蕨類退居森林底部,剩下的高大樹狀蕨類,只有桫欏科、筆筒樹,蕨類森林埋入地層後,高溫高壓炭化,成為煤炭資源。
台灣有「蕨類王國」支稱,台灣蕨類有600多種,特有種60種,稀有蕨類高達228種,約占據全部蕨類種類的3分之1...。
浸水營國家步道因地處台灣西南部,剛好是東北季風與西南季風的幅合帶,年雨量平均5200毫米,也是台灣雨量第二高的地方,這樣的環境很適合蕨類生長,據調查高達238種蕨類,佔據台灣蕨類的3分之1,生物歧異性度亦高。

從浸水營古道西側步道,稍微上坡,走1公里左右,會看到大漢山雷達站,還有遠方視野遼闊的山嶺,對面的山岳海拔高度約1700公尺上下。
走浸水營古道,由1450M走到200M,緩坡下(需準備登山杖),距離約16公里,平均6小時左右,前面3公里,如果無法往下走,需要評估體力,如果不行,必須返回停車的地點。
很快,走到分岔路,右邊是「大武事業區台灣穗花杉自然保留區」,我們走左側,路過「州界廳」(海拔1437M)、浸水營駐在所(約3Km),在6km的涼亭休息用中餐。




接著持續下坡,下午浸水營容易起霧,泥土有點濕,容易滑,避免踩到樹根滑倒,再走一段,過8.5Km,路過清朝出水坡營盤、出水坡駐在所遺址,在10Km那邊的涼亭休息。

後段看到穿山甲、木炭窯遺址的解說立牌,穿山甲是夜行性動物、穴居型的動物,東段看到很多牠們的N期別墅。1960年代,浸水營古道設有木炭窯,種相思樹來燒木炭,炭窯業後因為瓦斯、天然氣普及而沒落。



浸水營古道東側的最後幾公里的步道,有小區域的繩索區,斜坡大、沙土路容易滑倒,需要拉繩索輔助。最後2Km,終於走到看到茶茶牙頓溪的地方,路過清代溪底營盤遺址(1969年 林務局設苗團與林相變更招待所)。



最後走到姑仔崙吊橋舊橋、新橋,在15.9Km旁邊拍團體照,再從姑仔崙吊橋旁搭接駁車到加羅板部落,送解說員回大武,用完晚餐,搭車回高雄左營高鐵,完成浸水營古道的步行挑戰。

(後記:浸水營古道難度在於距離長且下坡,需準備登山杖與相關補給、頭燈等,提早進山下山,避免相關狀況。)


有興趣的請底下+1或者私訊康康FB/LINE 皆可
歡迎加Line索取行程電子檔或來電諮詢
旅遊行程規劃 業務 領隊:康立孝(康康/小康)
LINE:0989332639 / KristKang
原貼文於個人FB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krist.kang/posts/10224138945442010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